2018年上海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_上海大学专业 …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9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0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5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2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及区域经济学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社会调查与定量数据分析和人口统计学两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人口关键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分析、统计推断、和决策模拟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大型问卷调查的抽样技术及数据处理、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抓取和数据处理、多种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的定量化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多元统计分析、中高级社会统计、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模型、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分析、人口统计模型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良好的统计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生毕业后在商业、政府、国际机构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开发、市场研究、统计信息管理、政策模拟、发展规划预测等,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毕业符合《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社会学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2018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上海大学人口学专业以新成立的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为依托,招收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中国和国际学生,属于社会学二级学科,同时又是上海大学多学科全球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组成部分。本专业教师都在欧、美、澳洲等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约半数为外籍教授,在人口与环境和气候变化、人力资本预测与分析、国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教学课程采用世界著名大学教材,主要用英语讲授。同时,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作为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元中心的总部,与元中心分布在亚洲各国的48个研究教学机构、以及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有机会参与元中心的培训和交流项目、接触世界著名人口学家和其他学者。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上海市外专千人计划2人,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东方学者1人,1人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倍引论文作者榜单。本专业学生将受到系统和扎实的人口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培训,掌握研究人口变动决定因素及其后果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前沿技术,以及分析和模拟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关系的统计和数学模型。本专业毕业生将不但打下与国际接轨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建立与国际著名学者联系的广泛学术网络,同时将在计算机和定量分析技术、政策模拟分析、以及英语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从事科学研究、政府、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企业应用等工作发挥实际效用。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的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学院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靠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为走向社会打下探求和实践的基础。本专业为一级硕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本方向致力于元明清文学文献及民国文学文献的研究,同时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其中张寅彭教授领衔的清代诗话研究,近年来凭借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这一有利契机,正逐步实现对清代诗话的全面搜集与整理,已成为国内外清诗话研究的重镇,也带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方向既注重文献的整理与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析,形成了文献与文学研究、理论研究、思想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及其相关方面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从事中国民间文学、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注重田野调查,也强调文献资料的运用,跨越古代与当代,还要求对学科理论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民间文学、2)中国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本方向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专业创作素养及创意产业从业技能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并兼具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意写作专门人才,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推动者和领导者为导向,积极拓展与英国利兹大学的合作办学关系、与阅文集团的联合培养关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创作创业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在电影、广播电视、报社、社区等机构从事创意产业及文化服务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创意写作教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小说、影视文学创作及研究;(2)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及研究;(3)创意写作学研究;(4)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1.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非洲裔美国文学、生态文学、9/11小说叙事和翻译学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设立,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本硕士点拥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师资队伍,重视理论与方法创新,切实推动古代文明、断代史、古代中西交通研究;持续开展长江下游考古发掘与研究,注重对新文献资料与传统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功底,具备较高综合性人文素质、扎实的史学知识,兼备从事历史研究、文物鉴定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工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硕士点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与兄弟院校历史学科的错位优势,注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基于构建在全球区域化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每年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面向社会,为地方社会服务。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人口迁徙、文化变迁、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在工程技术越来越精确化的时代,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在联系现代基础科学与工业应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门数学分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已催生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即固体数学。它是研究材料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具交叉学科特质的,涉及了材料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它是新学科的成长点之一,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固体数学与材料基因研究院的目标是密切相关,它很重要一个方法是科学计算,具体做法是:选择材料科学中重要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数值模拟,再与实验结果做比较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验证了的模型的模拟结果,指导设计新型材料,如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这是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思路一脉相承。各种理论模型(包括微观、介观、宏观尺度的模型、机理模型、统计/随机模型等)对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已对或将对马氏体相变、粉末冶金中烧结、裂缝的传播、位错的演化等过程建立相场模型(属介观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如果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好,则可推广应用这些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奇特性质(如形状记忆效应、超导性等等)发生机理的理解;必将充实固体数学、从而也丰富整个数学学科的内涵;固体数学将使上海大学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此专业的高校;因其具有很强的工业背景,这类研究必将能为我国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的升级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必将对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领域(如智能材料、高端制造等)起重要支撑作用。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前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遍布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学科和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纳米材料化学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得到上海市085工程和高峰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后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材料化学和文物保护2个市级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信息学等交叉新兴学科分支,它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表示、解析、存储、管理、分析,以实现材料信息的共享,并通过材料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促进新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本学科拥有多名来自化学、材料、环境等学科的高级专家,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约占80%,是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自2001年纳米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部委级、横向课题等项目达260多项,科研经费达一亿多元,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授权90余项),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专业化特色明显。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80余篇,期刊影响因子大于4.0的有70余篇。纳米中心的功能是组织与协调上海大学各学科综合优势,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新产业、推进成果转化及加强国内外合作的目的。负责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家211重点学科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材料学、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材料学主要建设力量之一。植物学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豆科植物(如百脉根、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为研究材料,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解析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动的遗传本质和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种子的发育过程和种子主要贮藏物(如储藏蛋白)的合成调控机制;植物生殖发育过程和植物细胞核质转运的分子机制;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机制;植物响应环境和逆境的分子机制等。利用上述研究领域的发现和成果,开展针对作物品质、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基因工程研究。本学科方向依托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梯队完整,设备设施先进,长期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生物物理学主要包括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方面。结构生物学方向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围绕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基因转录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翻译起始调控的分子机制、蛋白质正确翻译和保真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蛋白质功能失调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等,针对一系列参与染色质修饰、mTOR信号转导通路、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等,开展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生物信息学方向是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方面,具体来说,生物信息学研究主要包括基因或蛋白质结构比对和预测、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因表达谱分析、代谢网络分析、基因芯片设计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等。本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手段,为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目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主要围绕与疾病相关的关键细胞、基因、蛋白质、小分子、药物残留、过敏原等的定量分析展开,研究新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运用及发展多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手段,如荧光定量PCR、核酸等温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电化学、荧光成像、纳米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等等,开展抗原抗体及适配体分子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甄定及检测、药物残留的分析、过敏机理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将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食品及药物的安全检测、环境污染分析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另一研究方向是RNA在生命活动(如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近期重点聚焦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与肿瘤免疫中的机制。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由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所创立,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声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84年建立固体力学博士点及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硕士点以来,如今已拥有力学一级博士点(包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1985年和1996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5年分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007年二级学科流体力学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固体力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5年获上海市高原一类学科。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4名,比上一次评估前进2位。目前本学科周哲玮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全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以及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曙光学者、启明星、浦江计划学者等人才计划20余人次,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已超过75%。面向工程问题的LBM研究于2009年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此外,还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博士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固体力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思想(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中的服役和失效环节,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强强联合,致力于力学,材料和物理交叉方向的研究。目前本方向依托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能源材料和器件服役过程中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的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在使用工程中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以及疲劳和断裂等问题,目标是增强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发挥力学在我国关键材料和新材料研发中的作用。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学科以生物制造技术和增材制造(即目前全球关注的3D打印)技术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缺损组织/器官的人工修复为主要目标,是一门与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同时涉及生命科学、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迅速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前沿。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学科是依托增材制造、组织工程,再生医学、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涵盖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和医疗等多个领域,研究组织修复建模、材料/细胞成形等遇到的材料、建模、工艺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理论方法,确定了本学科进行组织/器官缺损修复的途径。本学科主要以人类缺损组织/器官的修复与再生为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研究以增材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建模理论与方法,生物材料设计,制备及评价的理论及方法,材料/细胞的增材制造制备工艺及装备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增材制造的人工组织/器官修复体生物学性能分析与评价,以及与增材制造技术紧密相关的前/后端关键处理系统及装备等。研究增材制造工艺及装备,以及快速模具工艺及装备等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研究生物修复体的增材制造工艺与制造机理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增材制造制品性能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增材制造工艺以及制造过程的建模、分析以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进一步开展面向器官修复体的生物增材制造综合成形技术研究,研究生物修复体的增材制造装备中的关键设计与制造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研发有关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增材制造装备和快速模具装备,以及不同组织/器官的生物修复体的生物学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方法和技术等。面向增材制造的新型材料合成与性能设计理论及方法,重点根据组织/器官修复体要求,开展面向增材制造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合成与设计的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合增材制造的器官修复体的生物材料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药物、蛋白、多肽等的封装与输送方法和技术,以及适合增材制造的组织/器官修复体的生物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等。面向增材制造的复杂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构建的基础理论,方法及数字化三维处理软件技术,重点开展生物CAD/CAM技术研究,面向生物增材制造的组织/器官修复体的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器官修复体等复杂对象的3D扫描与重建技术,数字化三维处理软件平台的关键方法和技术等,解决组织/器官修复体等形貌的重建及加工路径规划技术等。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本学科点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7名(博士生导师68名),副教授8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开发和表征基地。本学科点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深度合作,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升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和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材料学科与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本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的研究侧重于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材料科学研究模式探索和具体应用,期望实现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10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两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十余人。长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省部级重大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重大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机制。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交互式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控制。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交互式图形处理平台,先进的嵌入式与SOC开发平台等。本专业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等30余项,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是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介质测量基地、天线与微波研究开发中心等。近五年来承担十余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日、加、澳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并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本专业是上海市一流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连续得到国家211工程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并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性学科。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多次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期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开展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并将纳入医工结合一流学